吴伟平 发表于 2016-10-13 10:36:35

艺术是一场没有陪伴的旅行

本帖最后由 吴伟平 于 2016-10-13 15:14 编辑

艺术是一场没有陪伴的旅行
吴伟平


       郑国明老师是我最敬重的工艺大师之一。他的旷达,他的睿智,他的坚守,都深深地感动了我。记得在一次短暂的谈话中,他笑着问我:“什么是哲学?”他是刚从工作室出来的,身上的汗水和木屑一目了然。那时,我盯着他方形大脸,头脑里进行了一场紧急地计算:我必须探测他的内心,我要知道他的答案。因为哲学对我来说,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和内容,我可以说出一大堆,但未必是他的想法。于是,我笑着反问他:“不知大师是怎么理解的?”“哲学嘛,无非是方法论!”他很得意地说道。这答案并非我想的那样高深莫测,因为只要有读点哲学的人都会知道的。然而他接下去的话却证明他的理解是从实践中来的,是实实在在已经理解和消化的。他说:“过去我也很勤奋,但那是劳动。现在我依然很勤奋,但我有方法了!”的确,勤奋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阐释,当一个人在劳动,说明他是在做体力活,是缺乏情感和思想支撑的,即使手艺再好,作品亦是停留在表面的。然而一个人有方法了,则说明他不仅找对了方向,而且有思想了,能够驾轻就熟、游刃有余了。这时技在外,道已入艺了,那么这样的作品不仅是唯一的,而且充满丰富的内涵和生命色彩,是心在物上的一次印证。



      接下去他还向我谈起闽南建筑的特色,并说出中庸文化对于艺术的重要性。虽然那次我们的谈话并不多,但围绕的话题却是很严肃、很深沉的,是当代工艺大师必须做足的功课。大师很忙,但每次的话都令我获益匪浅,引起诸多的思考和探索。在回来的路上,我的确想了很多。
      我想,艺术是一场没有陪伴的旅行。它的本质是孤独的。作为主体的艺术家,他在人的社会里会显得格格不入,以致不被人理解,甚至误解,所以“遗世独立”是艺术家的真实写照。而作为客体的材质,在没有遇到适合的艺术家之前,即未被赋予新的生命时,它也是孤独的。因而,只有艺术家进行创作时,给予材质新的语言、情感和思想时,主体和客体才同时大放异彩。这过程是最甜蜜、最感人的,但外人却不知。由此可知,艺术是一场静悄悄的旅行,没有陪伴,也没有被理解的需要。艺术只产生在主体和客体之间,离开了二者的共鸣,那就不是艺术,而是纯粹的劳动,即体力活。



      中国的文化,历来是重文轻匠的,对此我颇为不满,也不屑与一些所谓的文人争辩。然而对于当下的中国艺术家,尤其是工艺大师,我真的希望他们能自强不息,学会用文化说话,用情感创作,用思想提升,做到“内圣外王”,让雕艺真正发扬光大!如郑国明老师一般,是真正的艺术缔造者!





吴伟平 发表于 2016-10-13 10:56:09

本帖最后由 吴伟平 于 2016-10-13 15:11 编辑

郑国明老师作品欣赏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艺术是一场没有陪伴的旅行